《环境教育》杂志社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期关注 >

他们,与野生动物做邻居

时间:2022-04-07 10:18来源:环境教育
导读:一年里,邰明姝拍摄了上万条素材记录下城市里野生动物的生活;拍了二十多年生态照片的武家敏,照片存满了“三个电脑的硬盘”。她们既是野生动物的记录者,也是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城市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工人、是老师、是千万个平凡职业中的一员。他们穿梭于写字楼间,在地铁的转乘站奔跑,他们的生活半径围绕着家、围绕着工作旋转,仿佛离自然很遥远。然而,他们的内心却有着对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因为这份热爱,他们与城市里的野生动物做起了邻居,小心地守护着共同的家园。
 
        那个拍摄野生动物的南京女孩
        微博浏览量达 1200 万次,播放 420 万次,转发 3 万余次,名字登上热搜榜单,这些情况的出现全都指向一个词:红了!红了,对这个生活在南京的女孩来说有些意外。这条全长 9 分多钟,有两个机位,用了一年时间,对准一个城市中的小水坑拍摄的视频《小水坑的春夏秋冬》被几百万人看了一遍又一遍。镜头中出现了 34 种鸟类、3 种哺乳动物和 1 种两栖动物,有人说,“这是生态纪录片的典范。”也有人说,“开头很治愈,但是看着看着就哭了。”在这部 9 分多钟的短片里,人与动物的相互依存,生命的平等与尊重未曾明说,却一直在展现。
        “我大概什么也拍不到”
        “机缘巧合下,朋友送了两台红外相机。”说起这一切的开始,视频的拍摄者邰明姝有一种“无心插柳”的坦然。选了一个隐秘的小水坑,支好相机,邰明姝本来只盼望着能拍到点野猫野狗就好。“啥也不会有的。”生活在周边五六年的人摇摇头,除了老鼠和蛇,他们从没看到其他生物的存在。一个星期后,邰明姝从相机里看到夜幕下悠哉泡澡的黄鼬,从这一刻开始,她开始相信并守护起她与这群野生动物小天地的“秘密”。从不知道能拍到什么,到思考还能拍到什么,邰明姝开始和小动物“互动”起来。她立了一面镜子,灰胸竹鸡就会与镜子里的自己“对话”。盛夏,小水坑干涸,她就用废弃水桶蓄积雨水制成人工水坑,自带“保护色”花羽毛的怀式虎鸫摇摇晃晃地前来“沐浴”。寒冬,小水坑旁的又一座大厦开工了,喜鹊还在勇猛地破冰,华南兔第一次出现在相机里。每个周末下午,邰明姝都要去收集一遍素材,一两千条视频,她舍不得错过任何一条。透过她的相机,刚出生的灰喜鹊顶着白蒙蒙的小脑袋聚在一起“打打闹闹”,小刺猬踱步来到小水坑旁“串串门”。在迪士尼的动画里,动物可以与人类实现对话,它们彼此陪伴,互相成长。在邰明姝这里,这似乎不再是一个童话。
        “我并不是专业人士”
        视频爆火之后,这个南京女孩与自然的故事开始被更多人关注。“8 月 16 日,阵雨,我正式上岗啦!晚上拼命看关于滇金丝猴的科普书,好怕讲解时被小朋友们问倒啊!”难以掩盖的兴奋和期待,邰明姝记录下在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做志愿者的故事。从旅游爱好者到自然保护区志愿者,在她的眼里这一切似乎都是偶然,但这一切也都有迹可循。对自然的热爱,邰明姝很难说清楚为什么,但她却实打实做了很多。两次前往高原做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一待就是一个月的时间,提到这些邰明姝笑笑说:“我不是专业人士。”在她的文字里,那黑白相间的毛色、酷酷的莫西干发型、独特的朝天鼻、鲜红大嘴唇的滇金丝猴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她向游客们宣传讲解滇金丝猴的知识,也通过自媒体平台向更多的人展现来自一线的观察日记。曾经有人问她,你能保护滇金丝猴吗?她想了半天,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再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邰明姝有了答案:“我可以短期补充救护站人力,我可以写文档、做饭买菜,哪怕只是清理厕所。我可以帮护林员们卖些山货补贴家用,也可以努力卖些纪念品增加保护区收入,虽然微不足道,但我想这也是保护吧!”她努力想着自己能做些什么,努力让自己做到些什么,这些她口中的“微不足道”给野生动物的保护带来了莫大的温暖。
        “我依然会继续”
        了解才能热爱,热爱才能保护。一年里,邰明姝拍摄了上万条素材记录下城市里野生动物的生活。在“羚牛不用找,熊猫满地跑”的三官庙保护站,她记录下与熊的相遇。在响古箐,她与全世界不足 2000 只的滇金丝猴朝夕相伴;在青海,她称呼高危动物藏野驴为“高原帅哥”;喜鹊会“调戏”高大的高山兀鹫,小企鹅陪伴着她享受“日出”浪漫。跟着她的足迹,看着她的记录,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些小动物产生难以明喻的亲近感,因为亲近开始有了保护的责任,这是邰明姝神奇的感染力。“不是专业”的邰明姝,“做不了什么”的邰明姝,“不盼人懂”的邰明姝真的做到了很多,在那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标语下,她站得挺拔而坚定。爆火之后,翻阅到她曾经写过的一小段文字:“有首诗写道‘如果我有一块地,我就让它荒着,鸟也来了,熊也来了。’一个小小的水坑,鸟也来了,兽也来了,何尝需要很大的荒地呢?多给野生动物一点喘息的空间吧。”视频的热度渐渐退去,但邰明姝对自然的观察记录不会停止。“我依然会继续。”这是邰明姝对自然的宣言。
        登上热搜并不是件平常事,但邰明姝却代表了社会上的大多数。不是专业的学者,不是专业的人员,却为了一朵花的绽放而喜悦,一只鸟的翱翔而欢呼。他们尽力做着他们的“微不足道”,只为守护这片共同的家园。正如今年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所说那样,“我们,是自然问题的解决方案!”
 
        不打鸟的“打鸟人”
        焦距 400mm,最大光圈 F2.8,重量超过 7 斤的这枚镜头是武家敏从不离身的“宝贝”。不借助三脚架,一脚在前,一脚在后,身体呈稳定的三角形站立。两只手托住相机,悄声寻觅,只移动一寸,镜头里的世界已是另一番天地。静,静得出奇,只听见飞鸟翅膀扑闪着。动,动得飞快,追寻着鸟的轨迹,速速按下快门。一秒不到,鸟儿从一个树梢飞到另一个,出片就在这一秒。
        “我的名字圈里都知道”
        “打鸟”是摄影爱好者的一个约定俗成的词语,意思是在很远的地方用长焦镜头拍摄鸟类的照片,长长的远摄镜头瞄准鸟群,那样子就像打靶一样,因此得名。武家敏总结了几点“打鸟人”的特点:论年龄,几乎都是退休之后的“大龄青年”;论器材,人手好几支顶级“红圈”镜头;论敏捷,一个个眼睛如鹰般锐利敏感;论力气,一把年纪扛着沉重的器材一口气能上五楼;论耐心,在深山老林某个犄角旮旯一蹲就是一天,进入老僧入定、物我两忘的境界!武家敏拍拍胸脯,“这几点,我全中!”
        “我的名字圈里都知道。”年近七旬的武家敏是南京生态环境摄影圈响当当的人物,他的照片被当地各大报社抢着要。从 2000 年开始,武家敏就一头扎进鸟类观察的海洋不能自拔,他尝试用镜头叙述这些生灵的优雅。提起鸟,武家敏黝黑的脸会露出笑,显得和蔼许多。这个憨厚的老人最乐于分享他的成果,常年活跃在本地报纸、杂志的摄影版块,无论是冬日寒风下捕捉到的东方白鹳,还是春日暖阳里拍到的野生鸳鸯,都为他吸引了不少忠实的粉丝。
        听闻他近期又要去绿水湾拍水雉,记者也申请同行,体验一次打鸟人的“日常”。
        离开马路,车子驶入一条偏僻的小径,被一处低洼的水坑拦住去路。司机是个小年轻,怕水太深会伤到发动机。武家敏坐在副驾驶,粗声粗气地指挥:“不深,不深,只管开。”这里武家敏来过太多次,比自己家还熟悉。下车的时候,他戴好帽子,背上行囊,并提醒记者带上伞。一路向前,野蛮生长的植物把土路堵得严严实实。武家敏大踏步走在前头,用伞拨开大叶子,奋力踩出一条道来,神情肃穆仿佛是去朝圣,在湿地深处正有几只优雅的水雉静静等待。
        行不多久,两旁杂草减少,眼前豁然开朗,湿地开阔之处只见飞鸟盘旋,水雉凭借细长的腿伫立在芡实上孵雏。远远望着它,一道黑色细线沿着颈侧连接黑褐色的腹面,将前颈白色和后颈金黄色截然分开。长长的尾羽高傲地竖立着,背部橄榄色的羽毛在阳光照射下泛出紫色的光。“水雉,没见过吧,不好找。”武家敏轻声细语,生怕惊动了它们。
        空气里的青草味浮动着,氤氲开来。武家敏放松下来,缓缓地说出自己的故事。
        “想让以后的孩子们也看到鸟”
        “我以前真是打过鸟。”武家敏笑。1977 年,自然保护还是个新鲜词,漫山遍野的飞鸟也引不起人的重视。“背着一把气枪,往林子里面一窜,一下午能打下来十几只麻雀。”武家敏是天生的“神枪手”,总是能瞄得准,一打总有收获。在那个年代,打下几只鸟,是娱乐,是消遣,反正不算件大事儿。20 世纪 80 年代,武家敏还靠着打鸟积累的经验在单位举办的射击比赛里一举夺魁。“我想这个鸟还不多得是,而且我只是打几只麻雀,不碍事。”
        到了 80 年代,国家正式成立环保部门,“环保”一词开始进入人们视野,武家敏的枪也被收缴了,“气枪收了就收了,在城里面上班也用不着。”真正给他触动的是后来一次探亲经历。那年回到浦口老家,武家敏照例去以前常打鸟的林子里转悠,尽管枪被收缴了,过过眼瘾也好。然而晃悠半天,鸟没撞见一只,倒碰见个同村村民。“鸟咋都不见了,是不是被你吓跑了?”武家敏半开玩笑地打个招呼。“哪来鸟?还不是都给你们打光了!”那位村民也是半开玩笑回了一句,武家敏的心里却“咯噔”一下。
        提起那片林子,武家敏的语气充满了遗憾:“我从小就在林子里玩,里面鸟很多,松鼠、黄鼠狼都很常见,有时还能碰到獐子。但却因为我们,后来的孩子什么也看不到。”空荡荡的林子加上村民的那句玩笑给他很大触动,武家敏开始反思“想让以后的孩子们也看到鸟。”
        “从那以后,我开始记录生态。”武家敏放下鸟枪,拿起相机,从猎人成了见证者。在他的记忆里,老山里有野狼,有獐子,有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当他有意识去记录的时候,这些野生动物似乎都消失了。他开始频繁地往户外跑,踏遍南京的山林、池塘、滩涂,将拍到的野生动物照片寄给新闻媒体。当看到行走在芡实上的水雉,看到飞舞在半空中的白鹭,看到盘旋在江边的飞鹰,人们惊呼自然精灵就在身边,它们如此生动可爱,也需要人类的保护。“有时候,我在山林里拍照,看到捕鸟的网,我就把它下掉。”
       “现在发现身后有一大群人陪伴着”
        拍了二十多年生态照片的武家敏,照片存满了“三个电脑的硬盘”。作为南京“打鸟”圈的老手,他的心里有一张时间表还有一个罗盘,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能看到什么样的鸟,他都门儿清。“几月份拍什么鸟,我心里面还是有数的。”武家敏有些得意,心里面的这些数是他二十多年来经验的积攒。
        “现在政府特别重视生态环境,生态越来越好,鸟就越来越多。”近年来,他在浦口老山拍到了全球不到一万只的珍稀鸟类仙八鸟,在绿水湾拍到了“凌波仙子”水雉,在六合龙袍拍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这些自然精灵的照片因为武家敏而出现在报纸、电视上,以及网友的朋友圈里。“看到那些只在书上听过的鸟儿生动的照片和视频,突然感觉它们离我并不遥远,有了温度。”小汪是武家敏的忠实“粉丝”之一,她把武家敏拍摄的照片都下载整理,有的还被她做成了手机屏保壁纸。“因为武老师的照片,我开始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向身边人‘安利’各种可爱的野生动物。”进入自媒体时代,武家敏收获了很多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粉丝,他们中有的在他每一张照片下留言点赞,还有的会给他写信鼓励。这些年轻粉丝给了武家敏继续走下去的信心和动力。“以前是一个人走在路上,现在发现身后有一大群人陪伴着,他们与我一样,在这条路上一路前行。”武家敏用相机记录下的不仅仅是越来越多的鸟儿,还有人们对自然越来越浓的敬畏与尊重。
        “等走不动就不拍了。”武家敏喜欢大笑,就和他说话声音一样,爽朗、明亮。片刻后,他再次端起相机,镜头对准鸟儿,静止得像尊雕像。站立林间,轻微的快门声伴着鸟儿的飞翔,如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曲赞歌。
 
        (作者单位: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分隔线----------------------------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