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杂志社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典范实践 > 校园 >

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

时间:2022-07-06 11:49来源:
导读: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把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不仅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而且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现实可行路径。走向绿色发展之路的根本前提条件是全社会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作为高文化素质和高思想觉悟的群体,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环境保护运动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因此,实现绿色发展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对于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对于培养绿色发展人才、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创新

 

目前,我国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课程体系里缺少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大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展开,导致教育的内容比较零散,表现碎片化,缺少对学生绿色发展理念的灌输及生态文明行为的引导,使得部分学生存在生态文明素养低、生态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1]因此,实现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创新,首先要构筑完整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体系,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生态环境国情教育。生态环境国情教育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和首要内容。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加速,我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资源也日渐贫乏。然而,很多学生对我国的环境国情不了解或了解甚少,造成对环境形势的认知存在误区,在行动上也就存在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高校要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加强环境的国情教育,通过生态环境国情教育使学生认清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包括生态破坏、花房效应、资源匮乏等带来的各种生态危机,还有我国垃圾污染、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等带来的严峻形势。另外,高校还要从不同的视角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如燃煤电厂和煤焦厂等排放出的工业粉尘会对空气质量造成恶化,社会人口不断增多对我国资源的严峻挑战,化肥、农药的使用对农村环境的污染等。只有对我国生态环境现状有了深刻的认识,全面了解造成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才能唤起大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危机意识,树立生态责任感。

 

第二,生态环境法制教育。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开启一堂法制教育课是必不可少的。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完善的生态法律制度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具。随着生态环境朝更加恶化的趋势发展,国际上对生态环境问题制定了相关的条约,国内也制定了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然而,由于我国部分公民法律意识淡薄,对国家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并不了解,把他们看作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可遵守可不遵守的“软法”,使得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资源破坏愈演愈烈,与绿色发展之路也愈行愈远,且严重削弱了法律的权威性。[2]因此,高校要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法制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组织大学生学习《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等,让他们更加熟知生态环境法律制度,通过认真学习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之后,不仅能在生态文明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知法、懂法,而且对提高其环境守法意识、生态文明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是指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德育的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正确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认清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协调、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以引导学生自觉养成爱护环境的文明习惯、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当前,受传统德育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只注重学生是否“达标”,而忽视了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使得部分学生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淡薄、生态责任意识缺乏,在面对新的环境问题和情况时,很难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因此,高校要从生态善恶观、生态正义观、生态良心观、生态义务观以及生态意志观等方面全面开展课堂教育,并根据高校教师的教学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相关的道德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认识,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态价值观,能够进行正确的生态道德选择。开展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素养,既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本质需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湘江环保行-(2).gif

二、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方法创新

 

就目前而言,我国各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主要还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偏重对生态文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带有很强实践的教育性活动,导致生态文明知识不能内化为生态文明行为。因此,我们要改善教育途径单一、教育途径狭窄这一局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微信、QQ群等手段应用于大学生生态文明课堂教学当中,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形式,优化教育方法,实现方法的创新,将绿色发展的科学理念渗透在生态文明教育的各个方面。

 

首先,创新生态文明课堂教学方法,实现生态文明教育传统课堂讲授与新媒体教学的结合。“传统课堂讲授”是一种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活动形式。传统课堂讲授具有教学成本低、灵活方便、利于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等优势和特点。然而,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下突飞猛进,这对处于当代社会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特别是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目前,以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新媒体、新技术、新课堂”已经成为我国各层次教育的热点和焦点,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去实现传统课堂讲授与新媒体教学的有效结合。新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课堂讲授,它可以将抽象的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影像呈现出来,通过将教学内容经由视觉媒介和听觉媒介的有机结合和直观呈现,营造一个生动逼真的教学互动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要想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就要完善新媒体教学的相关硬件设施,在教室、学生活动室、图书馆、宿舍甚至整个学校做到网络覆盖,着力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网络环境。同时,要加强对教师新媒体技术的教育,提高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能力,通过博客、微博、校园贴吧、校园论坛、微信学习群等新互动平台,第一时间为学生送达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沿成果,提高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知识的自信心。还有,要有计划、有系统的打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寓教于乐的生态文明教育“微课堂”。当然,新媒体教学也有不利于个性化教学、不利于师生双向互动等弊端,因此,必须把传统课堂讲授与新媒体教学相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

 

其次,创新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方法,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要想生态文明教育达到预期效果,我们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理念的灌输,更要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践行生态文明观。具体来说,一是搭建社团活动平台,鼓励大学生成立与环保有关的绿色协会,可以此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窗口,在“世界地球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戒烟日”等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在校内外辐射性地开展环保宣教、环境知识竞赛、文明宿舍创建等实践活动,既能锻炼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又能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弘扬环保主旋律。二是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高校充分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去社区,工厂和大自然,甚至污染区域中实地感受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认识环境污染的根源,亲自参与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当中。同时,高校还应主动争取生态环境部门和教育部的专业指导,联合建设生态环境教育基地,为学生实地考察与参观学习提高良好的教学条件。[3]三是搭建科研创新平台,高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一责任,应充分利用校内外科研优势创造先进的生态文化。高校科研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对调研地生态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科技创新,使大学生在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所学知识。

 

最后,要充分发挥大学教师的隐性教育作用。所谓隐性教育,是指隐藏在有明确培养计划的显性教育之中内在的、能影响学生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主要通过老师的人格魅力、精神氛围、人文关怀、情感沟通等方面使受教育者在一种无意识的情况下由非认知心理获得教育信息。隐性教育主要经由人的非认知心理发生作用,有利于学生自觉地进行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增强价值观内化的主体性。更为重要的是,隐性教育对人的影响主要是一种价值性的影响,而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刻内容和精神实质主要是价值性、规范性的理论体系,因而,生态文明的传播可以通过隐性教育实现其教育功能。当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中,存在这样一种误区,认为教师只需要指导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撰写好学术论文就行了,生态文明教育只不过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学习的东西,从而忽视了教师对大学生绿色生活理念的灌输和生态行为的引导。实践证明,大学生在博学多思、德才兼备的导师身旁会从心底油然而生出一种敬慕之情,学生不仅能心悦诚服、积极自愿地接受导师的言传身教,还会不知不觉地将老师的言行举止达到作为自己的行为准绳,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因此,大学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做好环保表率,以无形的力量去影响大学生的生态行为和习惯,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懂得并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进而将其固化为绿色生活的习惯。[4]更值得一提的是,大学教师要立足于大学生思想觉悟高、创新能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围绕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进行科研,支持他们针对这一主题进行专门的科研立项、申报课题,最终将科研成果反馈于国家,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战略需求。

湘江环保行-(1).gif

三、绿色发展理念下生态文明教育管理机制创新

 

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取得一定的成效,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也在逐步提高,但其效果不尽人意。管理机制不健全和管理理念落后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为此,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管理机制创新,是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然要求。

 

首先,要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制度化建设,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网络环境。生态文明教育借助校园网络、论坛、微信以及诸如博客等新媒体工具开展,必须要加强舆情引导和规范的管理。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着自己的主观判断,然而许多错误的信息本身存在模糊性与难辨性,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成为虚假信息与不良信息的传播者,从而导致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遭到受众群体的质疑。因此,各地教育工作部门、高校,在积极开展线下生态文明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同时开展网上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网站创建活动,通过引导大学生言论的正确性与积极性,进而扩大正面信息在传播中的影响力,从而使得积极健康的信息扩大,成为舆论的主体部分,正面而强势的抵制有害信息与虚假信息的传播扩散。此外,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在创建生态文明校园网络的同时,还应该深入研究网络信息与安全技术,以建立一套与之相对应的信息安全监测与管理控制系统,构建网络技术安全防控体系。

 

其次,实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管理机制创新。具体来说,一是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制度体系,将生态教育和生态保护的成效作为各类评估、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二是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组织架构,完善领导机制及工作机制。各高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和指导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包括课程的设置、课程的规划、教师队伍生态文明专业知识的培训和进修等。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责任到人,领导、管理、协调各级机构切实落实中央的相关文件精神,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各项工作之中。三是是完善专业人才引进及管理机制,吸引从事生态文明研究的高层次及紧缺人才到我国各高校任教、指导,特别是面向国内外招聘一批教学水平高、生态科研造诣深、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杰出人才。还可以聘请生态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丰富的生态专家以兼职老师的身份在高校开展教学,以缓解高校人才紧缺的问题。四是要将学生参加环保实践活动的表现纳入到对大学生个体素质测评和评优评奖中,通过建立奖惩机制,从而有效激发广大师生自觉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次,实现政府生态文明教育管理机制创新。一是要加快建设高水平的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突出抓好生态文明理论功底深厚、生态文明素养高、教学水平高的优秀教师的选拔及培养工作,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生态师资队伍。政府要设立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成果奖,鼓励高校教师开展生态文明教学研究和改革,对生态文明教育做出突出成果和特别贡献的教学团队、骨干教师给予奖励,从而提升生态教师队伍的整体研究水平及教学能力。二是政府要合理地调整科研经费的分配结构,加强对生态文明研究资金的投入,鼓励高校教师及生态科研人员开设科研项目。同时,要加强生态文明研究专项经费项目管理,要实行学术管理和评价,监督科研经费使用,将生态科研经费真正用到实处。三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绿色化,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绿色发展理念。政府要大力开发新的绿色就业机会,在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部门、企业增加岗位,既促进了大学生的就业,也减重了贫困和失业给环境资源造成的压力。同时,要鼓励大学生绿色创业,不仅提供新的创业机会,也有利于绿色创业者将课堂上所学的绿色知识与绿色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去。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规划项目《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微”路径探究》、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微时代”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创新研究》和湖南省教育规划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骆清,冯湘,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应对之策[J].传承,2016,(2)

[2]李金凤,论述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和提高公众环境守法意识的重要意义[J]中国科技博览.2010,(10).

[3]吴璇,杨小军,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J].老区建设,2015.(2).

[4]杨小军,何京玲,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微路径”[J].环境教育,2016(4).

 

作者简介:何京玲(1980—),女,湖南湘潭人,硕士,湘潭大学讲师,主要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杨小军(1976—),男,湖南长沙人,博士,湘潭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分隔线----------------------------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