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杂志社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校园 > 一线报告 > 一线报告(六) >

湖南西洞庭湖湿地:实施生态修复,坚持绿色发展

时间:2024-03-26 10:53来源:环境教育
导读: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8年,2002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为我国现有64块国际重要湿地之一,2013年12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0044公顷,...
      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8年,2002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为我国现有64块国际重要湿地之一,2013年12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0044公顷,湿地面积26960公顷,属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有“涨水为湖,退水为洲”的沼泽地貌特征,以黑鹳、白鹤等珍稀濒危物种及西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是洞庭湖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生态安全保障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建立监控系统,加强全面治理
       上世纪七十年代欧美黑杨引进西洞庭湖以来,周边群众在湖洲内种植了大量的欧美黑杨,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时,保护区内黑杨种植面积12.25万亩,保护区周边沅、澧水流域及保护区周边有砂石码头堆场67个(其中保护区周边32个)、农村简易垃圾填埋场17个,严重损坏河湖岸线及洲滩生态环境和湿地生态系统。经自查,2019年保护区范围内有精养鱼塘3.85万亩(其中珍珠6430亩),投饵投肥,污染严重。
       2017年以来,汉寿县投入资金10.43亿元,完成了西派庭湖自然保护区12.25万亩黑杨清理、3.85万亩精养鱼塘养殖污染(包括珍珠退养)治理、67处砂石码头堆场关闭、17处农村垃圾填埋场整治、5个工业排污口取缔,建立全方位视频监控系统。另外,投入资金1.98亿元,采取修筑鸟类栖息岛屿、种植湿地植物和生态保水等修复措施,共退耕还湿2万亩,恢复水生植被面积2.25万亩,新增生态蓄水面积1.5万亩、鸟类栖息林0.19万亩,累计恢复保护区内退化湿地12.2万亩,修复防浪林0.75万亩。
       通过生态治理,增强生物多样性
       通过生态治理,西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日趋向好,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近几年来,西洞庭湖总磷平均浓度基本稳定在0.05 mg/L以下,在环洞庭湖11个国控断面中率先连续3年达到川类水质标准。2019年以来保护区新记录鸟类20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种(黑翅鸢、草鸮),植物6种(马甲子、水鬼蕉、藿香蓟、马松子、球柱草、吴兴铁线),鱼类1种史氏鲟,越冬候鸟数量增长到4万只。2020年举办了第十一届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常德分会场)暨西洞庭湖青山湖候鸟苑开园仪式活动;2021年4月,西洞庭湖生态修复工程获评“湖南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西洞庭湖水环境整治入选湖南省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成效典型案例;2022年6月获评湖南省生态环境教育基地;2023年,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项目被自然资源部评为“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中改办改革情况交流刊登版》刊登了《湖南汉寿创新完善西洞庭湖保护机制》文章。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湖南汉寿西洞庭湖候鸟重要栖息地”入选。
       建立宣教基地,加强生态教育
       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建成西洞庭湖宣教中心和鱼类鸟类博物馆作为室内科普活动场地,建筑面积分别为2500平方米和1000㎡,展示西洞庭湖独有物种珍稀鱼类和鸟类,已存标本3000余份。可接待百人规模的科普讲座等活动的多功能学术交流厅,硬件设施较为完备。建有青山湖、半边湖、茅镰洲三大户外科普活动基地,年接待访客50000余万人次,接纳科研人员近千人次。2020年,汉寿县鱼类鸟类博物馆建成,投资2000万元;2021年,投资200万元对宣教中心二楼进行提质改造,提升教学设备,增加教学场地面积,每年我局投入30万元用于科普生态教育。近年来,学校、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到湿地进行科普学习、参观考察、摄影、观鸟、休闲游憩的人数日益增多,青山湖候鸟苑成为网红打卡点,有效带动了周边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湿地生态效益日益凸显。
------分隔线----------------------------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