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杂志社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典范实践 > 校园 >

教育基地是环境宣教的“活舞台”

时间:2017-04-06 10:01来源:
导读:教育基地是环境宣教的“活舞台”...

环境教育基地是一个集生态环保宣传教育、体验游览、咨询展示、研究实践等多功能的环境宣传教育体系,具有独特的生态环保自然性、实践性、公益性、生动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鲜活舞台和重要阵地,在推进社会公众体验生态环境、增强环境意识和环保能力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加强环境教育基地建设意义重大


建设环境教育基地,是实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对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设环境教育基地是党和国家环保政策的题中之义。国家环保部印发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明确提出要扎实开展面向社会各阶层的环境与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建立若干环境与健康教育基地。《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也都提出明确要求,“2011-2015年”提出要“建设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遴选一批适合面向中小学生开放的机构,定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2016-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民环境意识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顺利推行”,“积极推进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使其成为培育、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因此,建设环境教育基地,既是党和国家生态环保方针政策的题中之义,也是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新阵地建设的现实要求,更是宣传普及党和国家生态环保方针政策的生动鲜活、直观高效的抓手。


建设环境教育基地是新环保法律法规的外化要求。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专门增加了一章公众参与的内容,第五条规定环境保护坚持公众参与的原则;第六条提出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第九条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第五十三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2015年7月,国家环保部陈吉宁部长签署环保部第35号部长令,颁发了《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其中第十七条也提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鼓励公众自觉践行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形成低碳节约、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这些法规制度,都明确要求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鲜活渠道,增强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环境素质和环保能力,维护社会公众的环境权益,教育引导社会公众积极了解掌握、参与践行、监督推行环境保护法规制度,以谋求法规制度的执行成效最佳化。


建设环境教育基地是社会公众的生态渴望。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而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比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理思想,白居易“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 的经典诗句,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过去老百姓“盼温饱”、“求生存”,现在老百姓是“盼环保”、“求生态”。渴望头顶着蓝天白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趟着清洁的河水,吃上放心的食品……这些是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最朴素的理解和对环境状况最起码的诉求。

山口镇小学组织少先队员开展.gif

山口镇小学组织少先队员开展绿色环保教育

 

环境教育基地的现状


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是贯彻落实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奠基工程。随着我国环境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公民环境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国家逐步重视孩子的环境教育,中小学环境教育也得以深入推进和加强。2003年教育部为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有效实施环境教育,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各相关学科内容的设计中都渗透了环境教育,同时将环境教育作为一个跨学科的主题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研制印发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但是在我国,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以普及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为主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简称为基础教育,在开展环境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的矛盾和制约条件。比如,受教育模式的制约,中小学校始终摆脱不了“以成绩论英雄”的现实,其他诸如、环保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培养都要自觉不自觉地“让道儿”;学校环境教育教学目标不明确,针对性开展老师环境教育学习培训不多;缺乏系统、规范的环保教材,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有时力不从心;学校老师基本以完成教案设计为终极目标,唯教案、唯课堂、以讲教为主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参与性、启悟性不强。等等。因此,建设环境教育基地,为实现社会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学习环保知识、强化环境意识、体验环保成果、享受大自然之美的渴望,促进人与自然亲密接触、和谐相处,提供了自然课堂、最佳平台和体验空间,有效解决了学校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单一性、刻板性等问题,深受中小学生的欢迎和向往。


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委政府一直都高度重视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近年来,硬措施、狠招数不断推出,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又不尽如人意,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观念认识不到位。少数政府职能部门开展环境宣传教育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搞活动、造声势的“面子工程”上,对环境教育基地开展环境宣传教育的基础性、生动性、渗透性的认识不足,导致思想上不够重视,政策扶持和组织指导上不给力。而有些基地对自身所承担的环保社会责任和义务认识模糊,对自身的功能作用定位不准,导致观念上滞后保守,行动上不愿、不想、不主动去思考、谋划、探索基地建设的新路子新办法新形式。


二是建设发展不平衡。比如在河南省,2008年、2016年河南两批命名省级“环境教育基地”共计38个,目前各省辖市命名市级“环境教育基地”50多个。从现状看,有些地区对环境教育基地创建工作比较重视,省市级环境教育基地数量多,建设层次、标准质量都比较高,活动坚持经常、灵活多样,成效明显。有些地区环境教育基地局限于原有基础条件,多年没有投入改进和创新发展,开展活动局限于“接待”,没有主动“走出去”。


三是机制制度不完善。目前,重创疏管、后劲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认真分析原因,个别基地存在创建方向目标偏向,只看重虚的、形式上的“荣誉”,不顾后期的建与管。但客观上主要还是纵向缺少相应的激励引导机制、完善的考评机制,有的地区就是有,也是“韧劲儿”不足,不能够长期坚持执行。横向政府职能部门与基地,基地与教育、企业、社会,基地与基地之间缺少合理健全的交流协作机制,影响了基地建设发展动力。


四是品牌打造不给力。很多基地往往忽视品牌效应,不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对自身的资源优势认识不清、深挖不够、打造不力,对外部资源又不愿、不会走出去、拿进来,联系实际“变成”自己的拳头。另外,有些基地不懂得通过多种形式、手段和渠道,灵活地宣传推广自己的特色项目等,没有形成强大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力,影响制约了环境教育基地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分隔线----------------------------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