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杂志社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期关注 >

彭峥嵘、谢敏和她们的自然学校

时间:2021-08-27 14:04来源:环境教育
导读:  在和自然教育践行者谢敏相识后,彭峥嵘觉得倡导“慢生活”的理念还不够,要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又要使山庄持续运营下去,通过自然教育的创新融合会是一种更有效的方式。...

2018年8月,孩子们一起给“飘峰一所自然学校”的虫虫们建“客栈”,希望更多的动物能在人类社区里自由生活。
文 / 贺晓淳
 
  飘峰山庄”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县开慧镇飘峰山下,山庄融入自然与地理脉络之中,依山傍水,环境清幽,风景秀美。开慧镇是毛泽东同志早期从事过革命活动的地方,是他的亲密战友和夫人杨开慧烈士的故乡,是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十佳康养小镇、国家级生态乡镇。从2005年建设开始,渴望落叶归根的创始人彭希乐就下了决心,山庄要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真正践行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尽量保留原有的稻田、湿地、森林、草地等自然风貌。在彭希乐去世后,女承父志的彭峥嵘始终坚守着父亲的信念和理想。
  “宁愿拆了房,也不能砍掉一棵树。”这也是长沙市湖湘自然科普中心创始人谢敏第一次来到山庄就被打动的主要原因之一。2016年年底,彭峥嵘和谢敏两位志同道合的女性分别任理事长和校长,开始在庄园内筹建“飘峰一所自然学校”,创新开拓地将“自然教育”融入生产、生活和生态保护中。到2017年即被评为“湖南省环境教育基地”,2019年被授予全国自然教育学校(基地)。历时4年多的时间,“飘峰一所自然学校”不仅守护着飘峰山庄周边的生态环境,传承和弘扬着当地的农耕文明,是当地村民的价值实现之所,是孩子们自由快乐的成长乐园,也积极地影响了社会大众,共同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从“慢生活”到“自然教育”的探索前行
  在多年的城市奋斗拼搏后,彭峥嵘选择了在乡村扎根,她觉得在飘峰山庄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幸福感。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也会更多地以女性的独特视角来思考生活和自然的关系,思考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商业文明追求高效快速发展,容易让身处其中的人迷失方向和陷入身心困境,让大家普遍处于一种焦虑和忙碌的状态,这样的紧张氛围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彭峥嵘说:“飘峰山庄最初是慢生活的倡导者,我们只有知道如何回应好自身和孩子的需要,才知道如何去回应他人的需要,我们也只有先做好自己,才能影响孩子和他人。”
  同时,“慢生活”也是生态环保意识的行动体现,山庄的建设不能急功近利地攫取生态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而要用共建共享的指导思路循序渐进地发展。“我们会及时制止附近村民来这里捕青蛙和捡田螺,更不会允许倾倒垃圾和污染物,因为这会破坏生态的平衡和可持续,十五年的坚守,我们用实际行动让飘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在和自然教育践行者谢敏相识后,彭峥嵘觉得倡导“慢生活”的理念还不够,还要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更要使山庄持续运营下去,自然教育的创新融合会是一种更有效的方式。于是,“飘峰一所自然学校”得以在飘峰山下落地生根,致力于成为孩子们人生中的第一所自然学校,助力孩子建立与自然的认知和情感联结,激发孩子的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守护之心和参与之心。四年来,自然学校始终积极践行“自然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注重保持飘峰山庄原有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来作为体验空间,根据不同孩子的成长需要和兴趣特点来精心地设计自然教育活动。“让自然教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飘峰一所自然学校”充满了趣味与活力,营造了一个尊重自然和天性的儿童友好环境,持续吸引着孩子们的到来,到2021年1月底,共开展了500多次自然教育活动,接纳了亲子家庭约7万人次。无论是生活在庄园里的人们,还是来到这里的亲子家庭,可以放慢在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在山清水秀和空气清新的生态自然中,尽情地感受生活的美好,并发自内心地敬畏和爱护生态环境。以“自然教育”激活乡土自信,助力乡村振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飘峰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进城了,留下的也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人们更深刻地意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有些年轻人也陆续返乡。生活在飘峰村这片土地的原住民,他们既是乡土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乡村振兴的希望,他们身上有着无限的潜能等待挖掘和激发。而“飘峰一所自然学校”不仅积极地影响着城市的孩子,同样也积极地影响和改变着当地的村民,成为当地村民共建、共享、共创的精神家园和生命价值实现之所。“飘峰一所自然学校”善于将当地富有农耕经验的老农培养成“自然宣讲师”。老农是生态文明的“活载体”:他们是从农耕时代走出来的人,他们的身上依旧散发着乡土大地独特的朴素气质,也依旧保留着节约、环保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们熟悉四季更替的自然变化,也知晓如何精耕细作好脚下的一亩三分地。他们就是身体力行的优秀“自然宣讲师”,可以引导久在城市、缺失自然体验的孩子获得最鲜活的感受。在飘峰的“自然宣讲师”大树爷爷就有着多重的角色身份,他是农夫,在庄园耕种生产;是父亲和丈夫,在村里劳作生活。自然学校的建立,也让他成了“老师”,可以实现更大的生命价值。而这个生命价值就是“自然宣讲师”不仅可以生产出生态健康的农产品,还能把自己的生产乐趣和自然体验分享给更多有需要和感兴趣的孩子。因“自然学校”的建设和对“自然教育”的践行,让“农民伯伯”的认知不只是停留在生产环节,还意识到了自然和生活的丰富多彩,实现了生命的更大价值,这也极大地激发了自身的乡土自信和幸福感。
  “飘峰一所自然学校”通过“自然教育”来丰富当地妇女和儿童的精神生活。即便从小到大生活在农村的人,对身边的自然植物往往也“熟视无睹”,更不用说能叫得出名字。生长在路边的花草树木,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但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大家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线性化和单一化的模式。物质条件好了,留守在乡村的人往往缺少的是精神和文化生活。自然学校关怀所在地的人们,关怀他们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需要。乡村的孩子是否需要自然教育?乡村的孩子没有机会参加城市里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于是手机和电视便成了孩子们最密切的玩伴,很多小孩“手机游戏上瘾,影响身心健康”,宅在家里,不愿意参加户外活动。学校与开慧镇村委合作,为开慧镇和飘峰村的100多名孩子开展了自然教育公益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们用心地去发现自然、认识自然,并热爱大自然。当地的妇女平常忙于农活家务和照顾孩子,自然教育活动引导她们发现和认识身边的自然植物,让她们用四季的花草装饰和打扮生活,从而疏导情绪并感受乡土生活更多的乐趣和美好。
  “飘峰一所自然学校”通过“自然教育”让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重新认知和发现了乡土自然的价值,强化了自己乡土身份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信心。也通过自然学校来培养“自然宣讲师”人才队伍,通过老农“宣讲师”传承和弘扬了农耕文明,促进了城乡亲子融合互动,有效地助力了乡村振兴。

 
  “自然学校”营造了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从一开始,飘峰山庄更多的是在精神和情感需要的驱动下建设的,是出于一份对生态自然和人的关怀之心,“飘峰一所自然学校”除了经济效益,还在持续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飘峰一所自然学校”积极地向城市社区和家庭推广自然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参与式体验自然教育活动,带动社区和家门口的自然体验和生态保护。
  通过“自然教育”从小启发孩子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自然学校通过设计主题多样、富有童趣和创意的自然教育活动,来倡导孩子和家长们在参与式体验中实践资源节约和生态友好。孩子们带上父母来到“飘峰一所自然学校”,共建轮胎沙发,用收集来的废旧轮胎手工创造,将不可降解的塑胶垃圾变成孩子们的“蹦蹦床”,大人们的“软沙发”。自然学校引导孩子们学习垃圾分类,见证每个垃圾都可以实现循环再利用。如把吃完的果皮、蔬菜用来制作酵素,再用酵素添加到厨余垃圾中做有机堆肥,再把有机肥料用来种植蔬菜,共建零废弃菜园,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整个变废为宝和生态循环的过程。并把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影响和参与到家庭和社区的环境保护中。
  “飘峰一所自然学校”积极地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选择。回应城市里的全职妈妈、大学生、公务员、城市白领等不同群体的需求,自然学校设计和开展了各类健康生活主题相关的体验活动。包括亲手采摘植物,制作染料,进行扎染,制作植物染的衣服和家具用品。体验采摘和制作香草美食,采茶和制茶等。这个过程不仅引导参与体验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善于自我心理减压和情绪疏导。同时也影响城市人们的消费选择,让消费投向生态的食物,以此来鼓励采用对自然和土壤更友好的生产方式,实现生态系统的绿色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飘峰一所自然学校”创新了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更注重教育活动的系统性、关联性和循环化,更强调教育者的身先示范和身体力行。结合不同群体的需求,以主题和形式多样的自然教育体验活动,增强参与者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并通过重点激发孩子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自觉,来带动家庭和社区,共同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作者为长沙市湖湘自然科普中心观察员)
 
  
------分隔线----------------------------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