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杂志社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做”而论道 >

生态文明教育进校园路径探索

时间:2023-11-28 11:15来源:环境教育
导读: 从本期起,本刊开设“‘做’而论道”专栏,每期邀请三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话环境教育。“做”是实践,“道”是理论。从实践到理论,深入探讨环境教育发展新内涵、新趋势...
        编者按: 从本期起,本刊开设“‘做’而论道”专栏,每期邀请三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话环境教育。“做”是实践,“道”是理论。从实践到理论,深入探讨环境教育发展新内涵、新趋势和新途径,为推动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汇聚智慧力量。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和长远之计是化育人心,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质的一代新人。本期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全国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史根东、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徐琳瑜、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岳伟,共同探讨生态文明教育进校园的内涵与路径,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案。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需求
     《环境教育》: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培养具备生态文明理念和素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迫在眉睫。如何理解新时期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涵?为什么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校园?
      史根东: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以及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已经进入中期,广大中小学校有必要主动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光荣任务。最近一段时间,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 ChatGPT 的火爆引起中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ChatGPT 的“狂飙”向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以教师讲、学生记和知识传递为核心特征的陈旧教育模式愈加被逼入墙角。当人工智能正在快速提升人的智慧水平,广泛取代餐饮、文秘、咨询、设计、翻译、法律服务等众多职业岗位时,今日教育改革创新理当加大步伐迈向为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持的时代正道。换言之,新时期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需要加大力度聚焦培育善于构建和维护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关系,善于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作出贡献的新型公民。
       徐琳瑜:生态文明教育是与生态文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范式,包括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自然教育、伦理教育、发展教育、文化教育等内容。生态文明教育注重“人”与“自然”互相联系、互相孕育、互相成就的理念,将“人”与“自然”视为命运共同体,并且以整体的、发展的、动态平衡的视角看待这一共同体。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是对受教育者传统的价值观、自然观、发展观的完善和丰富,重点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新发展理念的培养,这是对我国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提出的新要求。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校园,可以引导各专业学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能够担负起美丽中国建设重任的时代新人。
       岳伟:新时期生态文明教育包含两层基本含义:第一,新时期生态文明教育强调促进教育系统的生态化转型,重构生态文明教育新范式。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总体指导下,通过对教育系统的全方位、深层次、整体性变革,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重构和谐、包容且具有生态向度的现代教育,培养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各领域人才。第二,新时期生态文明教育具有更加深刻的时代使命与功能,强调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充分激发教育的生态属性,释放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功能,弥合人与自然间的断裂关系,培育全民生命共同体意识,使人们重新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学会融入世界,进而从根本上促进解决生态危机。而要促进教育系统的生态化转型,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校园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学校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培育人们生态文明素养的首要场所,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基于此,应以学校为主阵地,以生态学理念和系统性方法为指导,促进校园环境、课程体系、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评价等各方面的生态化转型,建设全民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落实新时期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责任。
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系统化路径
     《环境教育》: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具体有哪些解决思路?
        史根东:普遍开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大面积创新实践。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认为,面对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和时代课题,创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示范学校,理应成为广大校长与学校领导班子的优选方向。根据一批学校积累的经验,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示范学校的基本标准有:校长树立学校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主导理念;以“学会可持续发展”与“走向生态文明”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可持续学习课堂 + 生态文明项目学习成为常态化教育—学习方式;创建生态—智慧校园并成为当地节能减排降碳示范基地;师生普遍践行可持续生活方式;青少年参与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蔚然成风等。
       例如,以“学会可持续发展”与“走向生态文明”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是示范学校建设的主要标志。我们可以按照“可持续发展教育 +”或“生态文明教育 +”的要求,在校本课程范畴里,分别设计“可持续发展教育 + 数学”“可持续发展教育 + 语文”“可持续发展教育 + 物理”或“生态文明教育 + 数学”“生态文明教育 + 语文”“生态文明教育 + 物理”等的课程组合或项目式学习组合。例如,广州协和中学开设的“生态哲学”“生态艺术”“生态科技”等特色课程,就是充分利用或开发校内外环境资源,如建设生态校园、利用周边绿色与生态环境等,构建具备鲜明特色课程体系的积极尝试。
       徐琳瑜:就当前国内部分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情况来看,要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我认为目前亟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首先,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尚不明晰。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在教材制定、课程安排、社会实践等教育资源的开发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没有形成具体规范的实施路径。同时,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还存在较大的区域城乡差异,受各级各类学校及教师专业素养限制,难以对学生全面开展系统专业的生态文明教育。因此,我们需要克服地域、学校和专业的限制,探索出一条能够 覆盖并渗入众多知识领域和全部教学过程的生态文明教育实施路径。
      其次,作为一种价值导向与日常行为的教育实践,以学校教育为基础、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还需要一套健全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内已实施或正在实施的生态文明教育方式方法各不相同,这在初期保障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多途径推进,但难以形成合力,“立德树人”效果也缺乏评估。除了学校单位需要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外,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出力,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的组织管理、监督考核和反馈评价等指标体系,确保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职责明确,布局合理,学校与社会相互联动,形成合力。
      岳伟:生态文明教育是面向全民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相关教育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制度规范的引导与支持,需要多个部门间的联动协作与整体部署。为促进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建设,我国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德育内容的有机构成,在《“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中提出“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目标与要求,提升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战略地位。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建设还面临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缺乏统筹、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成效式微以及生态文明教育保障系统不够完善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以系统性思维为引导,以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养为旨归,以强化学校的生态示范引领作用为基础,以多元主体间的积极协作为关键,多措并举、逐一突破:一是以促进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要义,推动国家、地方与学校生态文明课程间的对话与整合,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内容丰富且实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各学段生态文明教育间的有机衔接。二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生态文明素养为宗旨,丰富、拓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借助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时代机遇建设面向全民的全时空生态文明教育,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同心共促和平、公正且可持续的未来建设。三是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教育保障系统。通过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立法体系,厘清各主体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职责权限,促进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的制度化发展,保障生态文明教育的战略性地位。
创新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方式
     《环境教育》:面对当下教育课程改革的复杂背景,生态文明教育如何与“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培养”实现有效融合?怎样融入育人全过程?
       史根东: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进程呼唤教育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区适应当地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必要在制定与完善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过程中,大力部署建设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学校,其重点研究内容有大力促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创新、广泛开展可持续学习课堂与生态文明项目学习实践研究、全面创建“生态—智慧”特色校园。可以相信,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必将为高质量教育发展以及培养新型公民作出特色鲜明的贡献。
       将生态文明融入育人全过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提倡生态文明项目式学习这一创新主渠道。生态文明项目式学习是以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多学科教师参与指导,利用课堂与课外两条渠道同步推进,以项目实施为平台的学习过程。这一学习过程包括:注重以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对接各相关学科知识内容并主导学习过程,促进学习者能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显性或隐性地习得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知识;注重组织协调多个相邻学科共同参与学习过程设计 , 构建数学、语文、科学、美术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种学科组合,促进教学过程变成从多学科不同角度理解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接受相关知识的过程,以利于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注重在学科学习过程中指导学习者自觉践行与养成以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地球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为核心的思想观念、敬畏之心及平素良好习惯,主要包括基础性可持续发展素养和高阶性生态文明素养。
       在学习形式上,由“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狭义学习互动,进一步扩展为同“学校管理者—家长—社会相关部门”之间广义学习互动;注重在预期成果上致力于培养较高层次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即参与建设生态文明进程,包括参与建设生态家庭、参与建设生态校园、参与建设生态社区、参与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等。
       总之,以“面向生态文明”与“为了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词的学校教育—学习创新研究和行动,正在为“高质量教育”赋予崭新内涵与鲜明特色,并正在形成一股声势壮阔的时代洪流。
       徐琳瑜:要将生态文明教育与“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培养”实现有效融合,其关键在于加强生态文明的实践教育,引导受教育者知行合一。学生群体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我们对学生的生态素养的培育不能仅限于理论知识的补充和丰富,而是要更注重实践层面的生态理念培养,帮助其树立起符合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生态伦理观。
       我们认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相辅相成是将生态文明教育有效融入育人全过程的重要途径。通过第一课堂落实生态文明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筑牢生态文明思想观念。再通过第二课堂拓宽生态实践活动渠道,筑牢生态文明行为和价值观。社会实践是促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全方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知行合一的重要方式。通过开展系列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切身体验中感悟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的密切联系,切身体会和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
山”的内涵与实际意义,进而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生态文明与“立德树人”的有效结合。
        岳伟: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新时期生态文明教育需坚守的根本要求。新时期生态文明教育应将培养兼具绿色情怀与生态智慧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作为其核心目标。通过将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和内容有机融入德、智、体、美、劳各个领域,借助跨学科协作和多学科渗透培育全体国民的生态文明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与法治观,帮助人们掌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丰富知识与多项技能,助力探索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全新模式与路径。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对和解决未来挑战,学会在不确定的未来世界中生存所必备的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生态文明教育深入发展的时代诉求。因此,新时期生态文明教育应以建构主义学习观为指导,通过鼓励和支持生态文明主题探究式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统筹自然学习与户外体验教育,聚焦真实的环境问题与生态现象,创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协同知识建构与实践体验,知行合一培养学生“21 世纪型学力”
       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是一项需要多方主体协同参与的系统性工程。首先,建立多元主体生态文明教育共识是基础。这就要求要促进教师、家长、学生等相关主体对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时代意义与价值的认同和理解。其次,要厘清各主体在促进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中的职责与权力,明确政府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等机构的行动要领,推动形成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机制。最后,要树立系统性思维。将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原则与内容有机融入教育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及教育评价等各个领域,多要素协同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规范发展。
知行合一落实“双碳”行动
      《环境教育》:2022 年 11 月教育部发布了《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各层次和各领域。以“低碳”为抓手的生态文明教育应该如何做起?您所在的单位有哪些创新做法?
       徐琳瑜:我认为以“低碳”为抓手,在一定程度上可将生态文明教育方式具体化。比较直接的方式多为在相关通识课程或专业教学内容中及时更新补充“低碳”相关理论、方法与案例,设计并开展与“低碳”行为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与时俱进,提高学生们的关注度。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建立了从学院到专业再到课程、自上而下一体化的课程思政体系,将生态文明教育覆盖到了本、硕、博三个教育阶段的全过程,重点采取了以下创新做法:一是在2023 版教学培养方案修订中,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碳达峰碳中和内容纳入了指导思想和修订原则,增加了相关的专业课程和实验建设, 完善了相关课程模块;二是在国家级一流学科建设规划中,重点资助我院学生参与节能减碳相关国家和省部级学生竞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创新实践,做到“知行合一”;三是在学院创办的国际学生生态环境论坛中,将主题定为“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并专门设置碳达峰碳中和分会场,引导高校间以及中外学生间就相关主题开展学术交流;四是设计制作了模拟我国碳配额交易的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以实际操作带领学生了解我国“双碳”政策下的碳市场交易原理与方法;五是在已经由教育部批复并将于 2023 年招生的资源与环境专业博士培养方案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等相关领域的前沿内容,鼓励相关领域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积极申请,拓展完善更全面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
       岳伟:我们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总体指导,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任务要求及相关内容融入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包括重塑新时期生态文明教育主体间共识、培植“双碳”教育办学新理念、降低学校与机构的日常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开发优质的绿色低碳主题教育课程以及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等,全面强化和巩固生态文明教育的战略地位,确保新时期生态文明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以降碳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变迈向质变。
       本人所在的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中心致力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研究、政策咨询和实践指导等方面的工作。为此,中心积极参与多个地方教育部门的生态文明教育政策制定,指导湖北省多所中小学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在提升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质量和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方面作出了比较显著的贡献。
------分隔线----------------------------
推 荐